亮亮直到5岁才被父母接到身边上学,从小在老一辈身边养成了许多恶习,不会自己吃饭、不按时睡觉,妈妈总是暴躁的告诫:

“亮亮,你该自己吃,不能妈妈喂。”

“亮亮,你该快点睡觉了,要不然妈妈生气了。”

小月儿从小家境富裕,长期在住宿学院,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,学习成绩很是不乐观,爸爸对此痛心疾首。

“爸爸妈妈的学习成绩都很优秀,为什么你的这么差呢?”小月儿难过的偷偷流泪。

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赋予的最美的礼物,他们最需要的是日常的一滴一滴的陪伴,并非外在物质的满足,身心培养才是教育的前提。

别总想着教育孩子,没有共同经历,没有陪伴,就没有教育的基础

(该图片为网上素材,如若侵权,请及时联系)

​父母总想在空余时间教育孩子,而不是陪伴

小孩子与成年人最大的区别是孩子有纯真性,孩子想要的陪伴是一起玩耍,并不是父母们理解的,孩子在一旁玩玩具、写作业,自己在一旁玩手机、打游戏。

放下手机,与孩子一同动手玩耍,搭建积木、玩过家家,真正的把自己变成小孩子心智,融入到他们的世界,才是陪伴,而不是在他们犯错误时跳出来指责,说教并没有意义。

辅导作业的父母都是“魔鬼”!家庭矛盾最大的时刻一定是辅导孩子学习时,“这么简单的问题居然不会”,“幼稚园的老师没教吗?”毫无耐心,想着时间过得好慢,这不是陪伴,是给孩子无形之中增加了更大的压力。

父母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世界,而不是在一旁心不在焉、一味地批评孩子;孩子需要的是父母,并不是“看护”“老师”。

别总想着教育孩子,没有共同经历,没有陪伴,就没有教育的基础

(该图片为网上素材,如若侵权,请及时联系)

​ 共同经历,会更客观

我们不是满分的父母,同样也不能要求孩子是满分宝宝,我们允许犯错,不尝试终归不知道哪条路才是正确的。在成长中共同进步、一同历练,才是最佳的教育选择。

雷雷吃饭十分挑食,只喜欢吃肉,吃蔬菜像吃药一样困难,妈妈为此绞尽脑汁,依旧不见成效。

奶奶才是真正的养娃能手,将蔬菜全部榨成果汁,与淀粉混合,制成肉包子,雷雷一口气吃了好几个,妈妈这下受到启发,厨艺大有进步,雷雷吃饭再也没有问题了。

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,时刻陪伴,共同经历,才是最客观的选择。

陪伴,会更清楚

想真正地了解一个人,就要认真地观察他的一举一动,行为分析也是经过科学认证的。

小孩子的一切举动都代表着某种意图,婴儿时期的啼哭,代表他们不同的生理需求,孩童时期虽然会表达了,但他们也有着不同的好奇心,也有新奇的想法,这都需要我们细细琢磨。

小毛病都是在细微之处体现的,像简单的饭前洗手、节约水源等等,是需要一同生活才能观察到的,父母一味地忙碌,一心想提高生活水平,却根本不清楚孩子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。

多陪伴在孩子的身边,会更清楚的了解孩子的需求、问题,这样才能及时解决、教育,不然一切的教育手段都是白费力气。

别总想着教育孩子,没有共同经历,没有陪伴,就没有教育的基础

(该图片为网上素材,如若侵权,请及时联系)

​父母应该是通过陪伴去教育,不能为了教育而教育

1.以身作则,胜过一切

手机是眼下小至3岁孩童大到80岁老人手里必备的“日常必需品”,我们总是说玩手机对眼睛不好,不让孩子玩,可是自己手里却拿着手机,聊着微信,这无异于掩耳盗铃,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,既然自己都不能以身作则,怎么去要求懵懂无知的孩子呢?

2.好的陪伴行为,深入骨髓

父母的行为举止都被孩子记在心里,陪伴孩子玩玩具,玩耍过程固然重要,收尾才是关键,陪伴孩子将玩过的玩具归置好,让孩子从小养成归纳的习惯,这种陪伴方式更加有益于拉近亲子的距离。

睡前故事的阅读是良好陪伴行为最好的诠释,不管多忙每天父母为孩子讲一篇睡前故事,会让小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的爱,小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来源于父母,陪伴的缺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。

3.过度陪伴,适得其反

好多父母对孩子视若珍宝,24小时将孩子放在视线范围内,长此以往会造成孩子对家长有过大的依赖性,许多孩子上幼儿园哭闹,很可能是家长的过度陪伴造成的,从小没有培养好与外界接触的能力,这根本不是陪伴,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。

老鹰尚且都知道将孩子送离自己的羽翼之下,让雏鹰拥有独自生活的能力,况且是为人父母呢!终究不能陪伴孩子的一生,何必因为自己盲目的爱,而毁了孩子的一辈子呢。

孩子还更像是一只风筝,父母就像操作者,只需把握好航向,任其放飞自我,在适当时,剪断风筝线,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。

4.“返老还童”,事半功倍

耐心走进孩子的世界,以小伙伴的心态与他们交流,才能真正懂得他们的想法,成为孩子的第一个伙伴。

玩躲猫猫、角色扮演的游戏,看似十分幼稚,实则可以让孩子们在学中玩、玩中学,比苦口婆心的教育,事半功倍了许多。

在躲猫猫的游戏中,培养孩子耐性,探索能力,远胜于让其静坐、乖乖听话。

角色扮演中,能更好的灌输孩子对责任的认识,早早的接受换位思考,好过后天的耳提面命。

返老还童,不仅仅在于心态,更体现在行动上,父母切身出发,孩子的成长超乎想象,陪伴在其中不可或缺。

别总想着教育孩子,没有共同经历,没有陪伴,就没有教育的基础

(该图片为网上素材,如若侵权,请及时联系)

​每个人都抵不过时间的流逝,岁月在脸上留下的不仅仅是皱纹,更是青春的记忆,孩子的成长速度无法预料,想要重新来过,根本无法复刻,与其两鬓斑白时遗憾,莫不如守住当下,做好陪伴,回味一生。

我们一生宝贵的财富不是庸俗的买了多少房、换了多少车、吃了多少山珍海味,真正的富有是三口人、三餐食、常相伴,是孩子对父母生命的延续,父母对孩子满心的赞叹。

今日互动:你会经常陪伴孩子吗?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在育儿的道路中,需要集百家之精华,一家之挚爱,才能保宝宝一生的健康喜乐。我愿献我微薄之力,帮助千千万万的家长突破育儿路上的荆棘。